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LDAS气温实况融合产品在兰州和武威的检验评估及
偏差订正
郭润霞, 刘新伟, 王一丞, 刘娜, 周子涵
干旱气象    2024, 42 (1): 146-155.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146
摘要74)      PDF(pc) (13418KB)(164)    PDF(mobile) (13418KB)(188)    收藏
为更好地理解格点融合实况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和代表性,利用甘肃兰州和武威两地站点
的观测数据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地面2 m气
温融合产品进行检验评估及偏差订正。结果表明:(1)逐小时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融合产品的平均误差
总体为负值,较实际气温偏低,且在2 500 m以下误差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最高气温融合产品平均误
差在海拔1 500 m附近为负值,1 500 m以上误差变为正值且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误
差较逐小时气温误差偏大,但平均误差均在2 ℃以内。(2)通过近网格点检验,发现逐小时CLDAS气温
产品白天与实况相近,夜间较实况偏低0.2 ℃;日平均气温CLDAS融合产品总体较实况偏低1 ℃,兰州
城区产品偏差相对较小;30 ℃以上高温天数融合产品与实况分布基本一致,但在兰州城区,CLDAS融
合产品的高温天数较观测天数偏少。(3)线性回归法和递减平均法对CLDAS气温融合产品都有一定
的订正效果,递减平均法订正效果更优且在高海拔地区订正效果更明显。CLDAS气温实况融合产品
在兰州和武威两地能较好地反映气温变化特征,但日最高、最低气温误差较逐小时气温大,且在复杂
地形下误差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在甘肃2020年汛期降水预报中的检验评估
陈晓燕, 孔祥伟, 彭筱, 刘新伟, 吴晶, 任淑媛
干旱气象    2022, 40 (3): 524-53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24
摘要478)   HTML22)    PDF(pc) (4247KB)(1505)    收藏

2020年汛期6—8月甘肃降水日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对该时间段内3种全球模式(ECMWF、GRAPES_GFS和NCEP_GFS模式)和4种区域模式[GRAPES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GRAPES_3 km)、西北区域区域模式(GRAPES_LZ10 km)、西北区域快速更新循环预报系统(GRAPES_LZ3 km)和华东区域模式(SMS-WARMS)]24 h累计降水预报性能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全球模式中ECMWF模式的预报性能优于其余2个模式,而区域模式中GRAPES_3 km和SMS-WARMS模式预报性能相对较好,且SMS-WARMS模式预报性能更稳定。(2)区域模式晴雨准确率及小雨和中雨的TS评分、ETS评分、命中率低于全球模式,暴雨优于全球模式;大雨和暴雨的空报率和预报偏差均高于全球模式。(3)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可将甘肃汛期降水划分为副高边缘型和低槽型2种类型,针对2020年4次副高边缘型和3次低槽型降水进行分类检验评估。全球模式和区域模式均对前者的各个量级降水预报性能优于后者;ECMWF模式和区域模式对2种类型大雨和暴雨预报效果优于NCEP_GFS和GRAPES_GFS模式;全球模式中ECMWF模式、区域模式中SMS-WARMS模式对2种类型降水预报效果最好。(4)7种模式对2种类型中雨和大雨雨带走向预报较好,对副高边缘型降水过程降水落区的预报能力优于低槽型降水过程,但预报降水强度较观测偏强,尤其是降水中心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区域自动站数据的兰州地区降水精细化特征
李蓉, 刘新伟, 魏栋, 段海霞, 段伯隆, 李嘉睿, 狄潇泓
干旱气象    2022, 40 (1): 55-6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55
摘要505)   HTML15)    PDF(pc) (4251KB)(1900)    收藏

基于2012—2019年兰州地区146个 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兰州地区近8 a降水精细化特征。结论如下:(1)2012—2019年,兰州地区年均降水量总体呈“北少南多、外多内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18年降水异常偏多46%,而2015、2017年降水异常偏少,尤其2015年偏少30%。(2)兰州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受环流形势影响,7—8月南部降水明显多于北部,其余月份南北降水差异不明显。(3)兰州地区降水量和降水范围分别表现为“朝少夕多”、“夜大日小”的日变化特征;受海拔高度影响,城区降水量总体比山区小,且因热岛效应,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多为对流性降水,而山区降水日分布较为均匀,整体日波动较小。(4)安宁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但短时强降水频发的站点出现在皋兰县六合站和永登县徐家磨村站,永登县是兰州地区短时强降水预报需重点关注的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
刘新伟,王澄海,郭润霞,杨晓军,狄潇泓
干旱气象    2021, 39 (5): 750-75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5-0750
摘要486)   HTML327)    PDF(pc) (4717KB)(2151)    收藏

利用甘肃省1981—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段伯隆, 刘新伟, 郭润霞, 宋强, 狄潇泓, 段明铿
干旱气象    2021, 39 (4): 541-553.  
摘要540)      PDF(pc) (14316KB)(1646)    收藏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云4A卫星资料、植被覆盖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等,分析2021年3月14—18日席卷我国北方的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传输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及对应的北方大部植被覆盖度偏低,为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沙源条件。(2)此次沙尘天气是在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及其后部冷高压共同作用下发生的。(3)沙尘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地面冷锋后部的大风过境造成,集中发生在华北、东北等地;第二阶段受前期没有消散的高空沙尘南压扩散及沙尘回流造成,集中发生在西北地区。(4)对水平螺旋度、混合层高度以及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起沙条件不足,沙尘天气主要受上游沙尘输送影响。我国东部沙尘主要由蒙古国南部区域起沙贡献;而西北地区沙尘主要由蒙古国及其自身产生的沙尘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甘肃东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狄潇泓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868
7. 河西走廊东部“6.27”突发性暴雨特征与成因
李玲萍1,狄潇泓2, 刘新伟2,钱莉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6-0941
8. 甘肃省两次强沙尘暴天气对比分析
狄潇泓,张新荣,刘新伟,沙宏娥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081
10. 2010 年7 月甘肃一次区域性暴雨分析
刘新伟 ,段海霞 ,赵庆云
J4    2011, 29 (4): 472-477.  
摘要1516)      PDF(pc) (1836KB)(1302)    收藏

利用甘肃省自动站降水、NCEP/NCAR 1° × 1°再分析资料、FY - 2C 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7 月22 ~ 24 日甘肃东部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多种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大陆高压的快速发展西进,切断高原东部的短波槽造成切断低压引起的;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累计大降水的主要原因; 另外台风“灿都”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暴雨量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喇叭口地形对一次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段海霞, 刘新伟
J4    2009, 27 (4): 327-333.  
摘要1576)      PDF(pc) (2840KB)(2627)    收藏

对2006年8月27~28日甘肃省中南部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复制了此次暴雨过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影响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喇叭口地形使甘谷降水增加明显,抬高地形对地形迎风坡上空低层辐合及上升运动有显著的加强作用,且其动力抬升作用主要体现在降水发生前和发生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Surfer自动控制技术在气象资料自动成图中的应用
张铁军, 王锡稳, 张鸿, 刘新伟
J4    2007, 25 (2): 90-94.  
摘要939)      PDF(pc) (236KB)(2098)    收藏

Surfer软件具有较完美的数据处理和显示功能,文中介绍了Surfer的主要功能、Active自动化技术及其与VB应用程序的接口,并利用该接口技术将VB的强大软件开发能力和Surfer强大的绘图功能相结合,给出了实现该接口技术的关键代码以及绘制成果图件的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东部一场罕见的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张新荣, 刘治国, 杨建才, 刘新伟, 程鹏
J4    2006, 24 (3): 47-51.  
摘要1886)      PDF(pc) (445KB)(2869)    收藏

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人冬以来中国东部最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及其调整和演变,天气气候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在大气低层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雾区有冷空气人侵,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异常高温的环流特征及诊断
刘新伟, 赵庆云, 孙国武
J4    2006, 24 (3): 42-46.  
摘要1835)      PDF(pc) (390KB)(2148)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80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3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 (1971一2000)再分析资料,探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境内,下同)夏季高温天气的变化趋势;选取了异常高温天气的典型个例,进行了环流特征和动力诊断分析,以及同一次高温过程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指数由高指数调整为低指数,并且低指数维持时,高温天气出现并维持,由低指数调整为高指数时,高温天气结束;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上下叠加是引起高温天气最主要的环流特征;高空的正变温及上下一致的负涡度亦是高温维持的重要原因;兰州市的高温与其周边地区的高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当兰州出现高温时,青藏高原东北侧大部分地区也同时出现高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